共轭分子的拓扑结构对其光电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聚乙炔是最经典的共轭高分子骨架之一;然而,聚乙炔最简单的交叉共轭异构体——树枝烯(dendralene)的研究却长期滞后(图1a)。突破树枝烯合成的长度瓶颈,进而探究其区别于线型共轭体系的光电性质,仍是亟待解决的关键挑战。其中,实现从逐步偶联到链式聚合的转变可能是突破这一瓶颈的核心。
图1 树枝烯合成新突破
朱戎课题组长期致力于累积多烯相关高分子合成与功能研究(JACS, 2022, 144, 8807; JACS, 2022, 144, 4315; JACS, 2023, 145, 2045; JACS, 2023, 145, 23755; Nat. Catal. 2024, 7, 838; Chem, 2024, 10, 3088; JACS, 2024, 146, 6104; JACS, 2024, 146, 19377等)。基于前期积累,课题组提出了一种从累积多烯出发的树枝烯合成新策略:通过单体设计引入环张力,调控原位生成的累三烯的前线轨道特征,改变其反应位点,使得其在有机铜的介导下发生高选择性的2,3-配位聚合(图1b)。
应用这一策略,课题组首次以链式机制合成了树枝烯骨架,并创造了其长度的新记录:单步聚合,以约60%的产率得到链均约100个C="C,远超逐步合成。团队与永利集团集成电路学院郑雨晴研究员合作,进一步探索了长链树枝烯在可见光区双光子聚合中的独特应用。
该工作揭示了累积多烯聚合的新机制,解决了高密度交叉共轭骨架的合成难题,为可见光区非线性光学材料及其在微纳加工中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该工作发表在《Nat. Synth》上。文章第一作者是永利集团博士研究生王子元,通讯作者是朱戎和郑雨晴研究员。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创探索项目以及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支持。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160-025-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