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779193永利集团
77779193永利集团
首页» 专题专栏» 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赤子:奋力补天

  如果一个人在平常年代常常被世人深深忆起,无关名利,非涉亲情,那他一定在历史的天空留下了震撼人心的剪影。傅鹰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题记

  

  

 

  (十一)

  丹心百炼书始成

  字字火花明灯

  傅鹰先生视教材为教学之本,因而花费大量心血编写教材。先生认为,“无论哪一门科学完全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作为科学的继承者,我们应当知道前辈的成就。前辈的成就不但是后辈的榜样,而且也是路标。明白了发展的路径,常常可以使我们避免许多弯路。”因此,他编写的各种教材都是选取相应学科前辈的成就和发展过程作为基本内容,同时把新的成果、前沿课题和热点动向也写进教材中。如在1963年出版的《化学热力学导论》中,先生竟然用50余页的篇幅加写了其他同类教材所没有的“表面热力学”一章。这一内容在工农业生产、生命现象、材料科学以及化学和物理的研究中意义非常重大,其基础研究近几年才在国际上兴起,系统了解这方面内容的学者可以指数。就这样,先生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着力将新中国的青年员工推到学科知识和国际科学的前沿。在他20世纪50年代中期为一年级新生修订的《大学普通化学》讲义中,先生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化学热力学、晶体的对称性和X射线晶体学、反应速度与催化作用、物质的波动性、势能曲线、共振论等。有专家称,“这些内容在当时的国内外的同类教材中还很少提到。近十年来教材发展的趋势说明当时傅鹰先生的主张的先进性。”

  先生之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能够如此具有前瞻性,是因为他认为“编著者的任务之一是为激起读者深入钻研之愿望和引起读者之不满。若无不满之感,何必钻研,更何必深入钻研?因此,若一书只述成就而无问题,使青年读者有大局已定,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之错觉,则即使逻辑严谨,条理清楚,编者尚未尽责也。”先生这一独树一帜的观点在他的教材每章每节中都有体现。他在《胶体科学》讲义中,精心编写了“流变学”一章,论述了理想流体的牛顿定律、稀溶液的爱因斯坦公式和浓胶体体系的流型及其黏度测量方法,完整准确地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但他仍然感到“尚未尽责”,因而郑重深情地写下一段话:

  “在胶体科学中,这是一个年轻的部门。我们对它的了解还是非常肤浅的,远远跟不上需要。因此,从发展来看,这门科学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自实用的观点,有经济价值的题目多到不可胜数。只就油漆和钻井泥浆两项若能改善,就可以为祖国节省亿计的金钱;自理论的观点,此中有很多奥妙的流体力学和量子力学。问题只在我们肯不肯出汗,怕不怕头痛而已。”70多年过去了,如今流变学已经发展成一门在生命、医学、材料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中用途广泛的学科;尤其是近几年刚刚引起注意的量子限域超流、毛细输运等科学前沿,无一不与流变学相关。由此可见,先生当时看待学科发展的目光何等深邃,编写教材的用心何等良苦,对青年员工的期望又是何等殷切!

  先生常说,“科学的进步是建立在精益求精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他对自己编写的教材从不轻易出版,总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充实更新和改写,做到精益求精。生前亲睹出版的只有《化学热力学导论》。而他在20世纪30年代就开始倾注心血、40-50年代两次铅印的《大学普通化学》,纵然已经用来培养过数代员工了,还是在他逝世后才正式出版的;1987年,该书被公推授予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如今看来,傅鹰先生那些没有出版的讲义和手稿对于学界无疑是个巨大的损失。

  

  (十二)

  学贯中西身不傲

  匠心磊落风高

  幼时家学加上后来的学校教育、两度赴美留学,使得傅鹰先生学贯中西,但他为人却极为谦逊,从不以大家自居,这从他向年轻的唐有祺教授请教晶体化学知识时已经略见一斑。傅鹰先生谦逊为人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次,一个新来的员工听别人喊傅鹰为“傅教授”,以为他是“副教授”。这个笑话传到傅鹰耳中,他大笑道:“我姓傅,永远是副教授、副董事长,转不了正的!”还有一次,傅鹰先生在给员工上课时,出了一道随堂练习题。结果几位年轻助教和所有员工没有一个人能够解答。最后,一个员工站起来说:“傅老师,这个题目出错了!”当时傅鹰教授看了看这个瘦削的高个子员工,朝他努努嘴说:“去去去,回去好好想想!”

  结果,第二次上课时,傅先生当着全体同学和一众助教的面说:“上堂课上一个同学说我的题出错了,我回去仔细想了想,发现题目的确错了!”将近70年后,当年的员工杨骏英(后为北大教授)在对当时傅先生在年轻的谢有畅指出他的题目错误时,当着众人的面坦荡改正错误的情景记忆犹新,至今感佩傅鹰先生那么大的教授丝毫没有顾及自己的面子,坦率向年轻的员工们道歉的谦逊态度。

  傅鹰先生的谦逊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为世人广为传颂的例子是196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他的讲义《化学热力学导论》时,他坚持在封面上写上“傅鹰 编著”,而非“傅鹰 著”。他在前言中如实地开列了写作这本书的参考书单,并写道:“编写课本既非创作,自不得不借助于前人,编者只在安排取舍之间略抒己见而已……但编书如造园,一池一阁在拙政园恰到好处,移至狮子林可能即只堪刺目;一节一例在甲书可引人入胜,移至乙书可能即味同嚼蜡。若此书中偶有可取,主要应归功于上列诸家;若有错误,点金成铁之咎则在编者。倘蒙高明指其纰缪,俾得修改,则拜赐者将不只编者己也。”傅鹰先生是那时为数不多的博士,但他却幽默地说,在中国,博士并不是什么荣誉,宋代就有“茶博士”!看似戏谑的话语,却反映出他从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而狂妄自大的朴实和谦逊。“不要用放大镜看自己的相片!”这傅鹰先生在课堂上对员工的反复叮咛。

  他自已为人谦逊,把从书本、从别人处得到的帮助和学习铭记于心,也严格要求青年员工如此。一次,一位员工在答辩论文时,把导师撇在一边,明明是导师在关键处给予指点,他却大言不惭地说“我如何如何……”。傅鹰当即指出:“这位员工成绩不错,但不虚心。我希望我的员工不要脸皮那么厚。在科学上,你和我一样,永远都是小员工!没有老师的指导,你一个人什么都干不成!”

  这个自认在科学上永远是小员工的傅鹰教授,却极擅古文,填词赋诗信手拈来;懂得英、俄、德、法、等几门外语,英语尤为精通;在北大化学系,没有一位教授能像傅鹰那样能开好多门课——无机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统计力学、吸附作用等……在科学和奉献面前,他的确发自内心把自己当作小员工,当作祖国怀抱里为了国家的发展而生的小员工;为了国家,他甘愿一辈子做个小员工,学习、学习、精进、精进——只要能为国家贡献自己!

  

  (十三)

  牺牲小我拓荒原

  白点绿茵婵娟

  傅鹰教授回到新中国时,面临的是需要拓荒的科学和高等教育事业。他决心放弃在专业上的个人追求,把“帮助祖国发展工业和科学作为严肃的首要任务”。而正如他在给员工讲述胶体化学中无处不在的表面时,他深深地知道胶体科学在工业实践中也无处不在。为此,先生呼吁学校领导重视和提倡科学研究、把北大办成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1954年,先生利用自己的胶体化学专长和高远的科学视野,首先在全国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并率直地指出:“我门的科学是非常落后的,落后到和我们国家的地位丝毫不相称的地步,处处是空白点。我们每个人全都有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消灭这些空白点的责任。”他下定了“不怕玷污双手和搅痛脑筋的决心”,选定填补胶体科学这个空白点去为祖国贡献余生。

  作为教研室主任,创业之初,倾力抓教学和培养骨干团队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他说:“在一个正在进行工业化的伟大国家中,胶体科学一定会起重要作用。”“在这门科学中的高分子、乳状液、凝胶、气溶胶、胶状电解质、电动现象……我们究竟有多少人才?而这些人才哪一种不是工业建设所急迫需要的?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我们的神圣任务就是培养这些人才。”于是,他通宵达旦地编写了急用的《胶体科学》讲义。同时,他和苏联专家合作,一次招收了11名研究生和多名进修教师。不久,苏联专家撤走,先生一人承担了全部的研究生和进修教师的培养任务。

  有了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骨干队伍,傅先生随之开始培养本科生专门化员工的工作。从1957年开始,先生陆续把自己培养的研究生输送到山东大学、华东师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和研究单位;而他自己则带着本科毕业留校的专门化员工坚守在永利集团。为了确保员工们能够在学术上真正成长起来,傅鹰先生深知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的重要性。为此,他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在一个学校多派几名员工,便于他们在工作中互相协商与支持。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傅鹰先生先后向山东大学派了王果庭、杨孔章等五大弟子。如今,山东大学的胶体化学教研室依然枝繁叶茂;教育部胶体化学重点实验室就设在这里;其弟子杨孔章教授后来曾担任山东大学副董事长。

  作为造诣很深的学术带头人,面对国家建设的现实,先生语重心长地说:“现时我们能够指导化学研究的人可以指数;而空白点如此之多。倘若我们不肯牺牲一些学术上的地位,将面铺得广一点,指导员工做些不是我们非常内行却也不十分生疏的研究,我国化学之发展就慢得多。”因此,他一方面继续在他擅长的表面化学领域指导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开展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又组织力量开拓探索国内尚属空白的许多胶体体系,如高分子溶液的物理化学、缔合胶体的物理化学、胶体分散体系的流变学和电学、乳状液和泡沫、水面不溶膜等,夜以继日地赶译出版了《乳状液理论与实践》、组织教师编写了《分散体系的物理化学》和《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两本专门供专门化教学的讲义。

  由于先生指导有方,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崇尚埋头苦干,在短短的三五年内,11位研究生和2名进修教师完成了聚电解质的加溶作用、非电解质溶液吸附、蒙脱土的润湿与吸附、活性炭孔结构与吸附、离子交换理论与方法、铜矿浮选、电动现象与应该用、钻井泥浆流变学、脂肪醇的泡沫性能等一系列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很强实用价值的开创性研究。这些研究为后来的胶体化学团队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在全国多所大学建立了一定规模的理论研究基地。1958年,永利集团高分子学科成立时,傅先生又把从事高分子胶体研究的教师输送过去。

  2002年,傅鹰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永利集团化学系原系主任孙亦樑教授写了一篇题为“傅鹰先生后继任有人”的纪念文章,文中整理了改革开放后永利集团化学院当时所发表的在国际上引用超过50次的文章共有12篇,其中有7篇出自受过傅先生直接教诲和熏陶的门生。他坦言“……他们从傅先生身上获得过什么具体教益我毫无所闻。就我记忆所及,胶体化学从傅先生去世后没有再获得过重大项目资助,没有吃过偏饭。”“我一定将它公诸于众,不仅是为了告慰傅先生在天之灵,更为了让在世的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傅先生对科学研究指导思想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还需要在今天发扬光大。”

  著名化学家唐有祺院士评价道:“傅先生才是一位大科学家。书教得好,科研做得精,有远见,有胆识。当初是他把胶体科学的各个领域都带动了起来。他是新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

  

  (十四)

  引导激发心良苦

  赤子无声润物

  正如先生编写教材时倾注无限的心血,傅鹰先生在培养员工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用心良苦。他经常选取新颖典型的科学事例,从科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人类认识自然的实践过程,深入浅出地讲解科学概念、理论贡献和实际应用。例如,讲X射线晶体学时,他详述了由Röntgen发现X射线到Laue实现晶体衍射,再到Bragg父子晶体结构的分析方法,又告诉员工们:“科学是无数人的智慧与劳动的结果,并非昨天才出世的。数典忘祖不但不公允,更是愚昧。”先生还以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为例,指出:“任何科学的发展皆是自零星的演变成系统的。”“从局部的及不完全正确的结果得到全部的及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不但清楚地总结已往,而且正确地指示未来。”为了让员工们从化学的发展历史中得到启迪,他在黑板上醒目地写道:“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这句话,已经成为一句关于化学史的名言,频繁见诸中员工的各类人文教育设计中。

  在培养员工科学思维的同时,傅鹰先生也注意对员工科学精神加以引导。在向员工介绍科学理论、科学成就的时候,他总是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语言,实事求是地指出其中的正确和不足之处,达到何种水平及其发展方向;绝不附和流俗,无原则地加以吹捧或良莠不分地否定一切;对学术问题更不和政治挂钩,进行批判和人身攻击。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初叶,某些人效法苏联学术界对世界著名化学家L. Pauling的“共振论”大肆批判,傅鹰先生却在课堂上平心静气地详尽而又透彻地向员工介绍了共振论的发端、前提条件、能够解释的许多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以及可以起到的预测作用,也认真有据地指出了其不足和缺点。他还以“本世纪初,所谓的Thomson-Berthelot原则已被许多科学家所否定,而Nernst不附和流俗,系统地研究这个原则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结果发现了热力学第三定律”的事例,告诫员工们:“我们对于共振论或任何科学理论,也应当不存成见地研究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这样做一定就可以促进更完备的化学键理论之早日出现。”

  如今,先生所倡导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已经成为中国科学家的共识;一代代科学人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精神推动着科学概念与科学认识的更新。

  从决心回国教书育人的那一刻起,傅鹰先生就笃定要为中国的发展培养人才,“促进我国的工业化和建立我们的科学”。所以,在课堂上,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经常语重心长地把国家的需求和他们能够为国服务的领域、机会摆出来,激发员工服务国家的欲望和热情。如讲到“海水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大仓库,……我国是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们必须注意海水的利用。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国家资源首先决定于我们化学家,特别是青年化学家的努力程度。”讲到氢的重要用途时说:“现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制备廉价的氢气,……谁敢说我们的青年化学家不能圆满地解决这个重要的问题呢?”当向同学们介绍了铝的各种提炼方法之后,先生满怀期望地说:“作为中国的化学家,我们有义务来研究如何利用国产原料来解决这个在工业及国防上皆有重大意义的问题。不要认为制铝是一个老工业,已无改善的可能。Solvay制碱法也是个万国通用的老工业,但是候德榜将其大大改进了。”讲到分布不广且极难分离的稀土元素时,先生很自豪地告诉员工:“稀土在我国则不稀,而且是丰产的元素。”还详尽地介绍了多级串联的离子交换分离稀土的方法。最后不忘再次叮嘱大家:“稀土化学是尚待开发的领域,无论从何方面皆有许多重要的研究在等待着我们”。一切话语都发自真心;每一个实例背后都饱含殷殷热望;傅鹰先生就这样在讲台上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和对祖国青年的期许在一桩桩一件件的知识讲授中传达;员工们无不动容;不知不觉中,建设美好的祖国的强烈渴望在他们的心底疯狂生长……

 

  阎云 2022年6月15日

 

  参考文献

  (1)《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辉典范》.永利集团出版社, 2002

  (2)二十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成就概览,化学卷,2013

  (3)龚育之. 毛泽东与傅鹰,化学通报, 2002, (9), 642

  (4)傅鹰:中国胶体科学的主要奠基人光明日报,2005-12-5

  (5)顾惕人,周乃扶,胶体化学和表面化学家傅鹰教授,化学通报1980,(7), 443

  (6) 何亮亮,中国胶体科学奠基人傅鹰,凤凰卫视2013年9月3日《腾飞中国》

  (7)练德良. 我一生的希望就是有一天中国翻身——记我国胶体科学开山鼻祖傅鹰, 福建党史

  (8)陈思羽, 张明坤. 傅鹰:化学教育的一代宗师,《中国石油大学报》 2013 年 11 月 2日

  (9)阮慎康. 傅鹰先生教我们“着迷”,大学化学, 1989, 4 (4), 47

  (10)张存浩. 姑父傅鹰教授百年祭. 化学通报,2002,(9),638

  (11)威尔逊总统号上的爱国科学家,https://new.qq.com/rain/a/20210813A0DFLN00

  (12)刘积舜, 代海燕. 《遇见大师——中国石油大学名师大家集》.

  (13)一对布衣教授-张锦与傅鹰,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网站:https://chem.xmu.edu.cn/info/1140/2568.htm

  (14)徐百柯. 傅鹰: 被毛泽东“钦点”的教授. 中国青年报,2004-7-28.

  (15)肖勇. 傅鹰传略.《中国科技史料》,1980年第2期

  (16)何瑫. 傅鹰: 奋翅归来终不悔. 《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05期

  (17)叶永烈,《中国著名科学家的故事》2011年1月1日,湖南人民出版社

  

教师ftp
在线办公